[摘要]近日,從陜西省榆林市經貿委獲悉,榆林工業發展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提出堅持“依托資源...
近日,從陜西省榆林市經貿委獲悉,榆林工業發展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提出堅持“依托資源、科學開發、壯大產業、強市富民”十六字方針。
榆林市是國內外少有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巖鹽礦產資源富集區,四大資源儲量大、品質優,組合配置條件好,再加上鋁釩土、高嶺土、石英砂等礦產資源以及羊子、紅棗、洋芋、豆類等農副土特產品,形成了榆林市特有的資源優勢。
據有關資料顯示,榆林市礦產資源共有8大類40多種,其中煤炭總量大約8640億噸,已探明儲量1660億噸,是世界八大煤田之一;天然氣探明儲量3100億立方米;石油探明儲量1.7噸;巖鹽探明儲量50億噸。預測榆林資源潛在的經濟價值高達6.53萬億元,資源開發的前景相當廣闊。
榆林市政府提出,合理調整工業布局,協調發展區域結構,實現工業格局向資源開發型轉化。一是建設北部煤炭—電力—高耗能工業區;二是建設西部石油—化學工業區;三是建設市區化工—輕紡綜合工業區;四是建設南部農副產品加工—鹽化工工業區。
針對當地實際情況,榆林市將從六個方面著手深化改革和戰略轉型。
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確立以工業為主的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應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使傳統產業中落后的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盡快向先進、適用、高效、節能轉化,加快傳統產品升級換代。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把信息技術應用于工業化的各個領域和整個過程,實現決策和管理網絡化、智能化、現代化,推動產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市場為導向,通過市場機制引導生產要素向工業優勢領域、優勢企業和優勢產品集中,實現產業、產品的開發向市場經濟轉化。
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工業經濟與自然生態的協調發展,促使工業生產向清潔化、生態化轉化,實現可持續發展。榆林市的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推進三個轉化(即:煤向電力轉化、煤電向載能工業品轉化、煤油鹽向化工產品轉化)的開發建設思路更加清晰,使基地建設從一次能源產品開發,向資源開發的深加工和就地轉化躍升,提高綜合利用效益。布局規劃為:府谷火電及載能工業基地、神木煤液化工業基地、榆橫煤化工工業園區和魚河米脂鹽化工工業園區以及神府優質商品煤基地、擴大靖邊石油、天然氣產能建設等。通過資源轉化,構建起煤電及載能工業、煤制油、煤化工和煤油鹽化工產品綜合開發、相互配套、相互支撐的產業集群。要以建設陜北能源化工基地為龍頭,帶動榆林市煤炭、油氣、化工、電力、建材、輕紡六大支柱產業健康發展,使榆林市工業形成以能源化工產業為主、農副土特產品深加工并舉、各具特色的區域工業經濟新格局,并把這六大產業做大、做強、做精。
實現發展,一方面要盡快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經濟體系,從掠奪性資源開發向集約性經營轉變。堅持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對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實行節約利用和綜合利用,堅持開發與節約相結合的原則,提高資源利用率、生產率、采收率,緩解資源的供需矛盾。推動清潔生產,著重發展附加值高、輕污染或無污染產業和質量效益型、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的新型產業。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工業經濟與自然生態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要盡快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堅持資源外輸與就地轉化并重、開發與加工并舉的原則,一手抓能源化工基地建設,一手抓加工工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特別是資源就地轉化和深加工是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企業改革,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方向,以資產優化組合為目標,加快國退民進的改革步伐。要堅持“優勢企業集團化、骨干企業公司化、中小企業民營化、市縣區企業一體化”的改制思路。建立企業改革“一把手”工程,加強力量,強化措施,加大改制工作的力度,制定并出臺企業改制的新辦法、新規定和優惠政策,確保國企改革順利進行。必須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優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拓寬非公有制發展領域,促進榆林非公有制經濟的大提高、大跨越、大發展。
強化信用管理。“信以誠為本,誠以信為基,信以德為源”,誠信是企業的“立業之道,興業之本”。要加強整頓和規范信用秩序,全面提高企業信譽,創造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要組建企業家協會。加快建立一個有利于企業家隊伍形成和成長的機制,建立和完善經營者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