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在榆林城區開始出現了一些名稱當中含有“國際”二字的酒店,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類似名稱的酒店越來越多,城區的新建路、長城路、紅山路、高新區明珠大道的高樓頂部隨處都可以看見掛有“××國際大酒店”的招牌。但這些標榜著“國際”的酒店,大部分與市民心目當中所認可的“國際范”并不匹配,甚至是相差甚遠。因此,不少市民質疑這樣的濫用“國際”是否符合相關規定。近日,記者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調查。
A 酒店濫用“國際”是否符合規定?
而按照國家工商管理總局的相關規定,一家企業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時,首先要由工商部門對擬注冊的企業名稱進行預先審核。那么,對于酒店名稱中“國際”一詞的使用,工商部門是否會有具體的規定呢? 旅游局是酒店評星定級的主管單位,對此,榆林市旅游局副調研員董紅表示,從旅游方面的角度出發,對于酒店的名稱中是否可加入“國際”二字,國家并沒有明確的規定,更沒有詳細的認定標準。“偶爾也會有酒店向我們報備含有‘國際’字樣的酒店名稱,但我們的認定往往只是停留在感官的層面,如酒店規模、內部裝飾、所處地段等。因為國家并沒有出臺詳細的法規政策來明確哪種規格的酒店可以使用‘國際’字樣,而且旅游局并沒有被賦予針對酒店名稱能否含有‘國際’二字的行政執法權和監管權。”董紅表示。
榆林市工商局注冊分局副局長周東陽告訴記者,酒店名稱中間出現“國際”二字,并不違反相關規定。
據了解,作為企業名稱的登記主管機關,各級工商行政管理局負責審核或者駁回企業名稱登記申請,監督管理企業名稱的使用,保護企業名稱專用權。對于企業名稱中是否可以出現“國際”一詞,由國家工商總局頒布實施的《企業名稱登記管理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第五條中有著明確規定:一、對于企業名稱中冠以“中國”、“中華”、“全國”、“國家”、“國際”等字樣的企業名稱;二、在名稱中間使用“中國”、“中華”、“全國”、“國家”等字樣的和不含行政區劃的企業名稱,均由國家工商總局予以核準。
“也就是說,如果企業名稱是以‘國際’二字開頭,則需要國家工商總局核準,如果只是在中間出現這兩個字,按照相關規定由受理該申請的市、區、縣工商部門核準即可。我們在日常的業務辦理中,對各類企業在名稱中使用‘國際’字樣的,一直堅持嚴格審核,僅對于一些規模較大的酒店和旅行社,才根據設立者的申請,核準其在名稱中使用‘國際’字樣。同時按照相關規定,要求該字樣只能作為行業的限定語使用,如‘榆林市××國際大酒店有限公司’等。”周東陽說。
此外,周東陽還表示,在工商部門的日常執法過程中,也曾發現部分酒店等未經核準擅自使用“國際”字樣的情況,都依法進行了查處。而對于這類行為,工商部門也將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
B “‘國際’泛濫反映了人們潛藏的浮躁狀態”
雖然符合規定,但媒體從業者郝先生仍對榆林城區內隨處可見的“國際”酒店嗤之以鼻。郝先生認為,這些名稱只不過是酒店經營者自己給自己貼上的標簽,實際上在榆林市酒店當中真正與“國際”這一名稱相匹配的極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榆林市有幾家酒店能夠提供醇正的西餐?有幾家酒店能夠提供外幣兌換服務?如果連這些最基本的東西都做不到,哪里還能談得上什么‘國際’?甚至有些酒店里房間數量不足百間,只是達到了吃飯和住宿的基本要求,也敢堂而皇之地掛出‘國際’的招牌,真讓人覺得可笑。”郝先生表示。
記者輾轉聯系到了城區一些“國際”酒店的負責人,對他們將自己的酒店命名為“××國際大酒店”的初衷進行了了解。很多經營者認為,掛上“國際”的招牌,容易引起消費者的關注,得到消費者的青睞。但實際上,記者在對多位不同消費層次的榆林市市民進行采訪后發現,在全民消費觀念日趨理性的今天,類似酒店名稱這樣的外圍因素,對于消費者選擇消費場所時的影響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的。“我覺得,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價格,這是由消費能力決定的。然后就是所提供的服務,如酒店環境、房間設施、飯菜質量等。其它的因素基本上不會考慮。”市民李先生選擇酒店的標準,得到了絕大多數受訪市民的認同。
而從事多年文化工作的任先生,則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表達了對“國際”酒店泛濫這一現狀的不認可。
任先生認為,眾多經營者希望借助“國際”二字來提升知名度,就表示經營者對自身缺乏信心。而類似做法在榆林市的不斷蔓延,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社會文明程度與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榆林市用了短短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很多城市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跨越,城市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公民的文化綜合素質,卻不是在短時間內可以提高的事情。該市‘國際’酒店泛濫這一現象,正是反映了很多人身上所潛藏著的那種浮躁的狀態。經營者認為簡單地在名稱中加上‘國際’二字就可以提高自家酒店的檔次,而部分消費者則覺得經常出入這樣的酒店就是身份的象征。從這個角度來說,榆林市委、市政府從2012年起啟動實施的省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正當其時。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使我們的心態變得更加平和、沉穩,使我們前進的步伐更加從容、穩健。”任先生說。
短 評
物美價廉客自來
兩年多以前,在榆林城區紅山恒安路附近的一條小巷道內,開了一家名為“老榆林雜燴菜”的小飯館。第一次路過看到這家小店時,筆者心里還犯嘀咕,在這樣一個周圍居民不超百戶的地方開飯館,生意怎么會好。不曾想在度過了剛開張時的一段冷清時光之后,每到飯點,這家小店基本上都是車水馬龍,食客絡繹不絕,就連筆者本人也成了這里的常客。仔細想來,類似這樣默默無名卻受到人們熱捧的小店在城區的犄角旮旯還有很多。而這些店吸引顧客的原因很簡單:飯菜味道好,價錢適中,“物美價廉”四個字當之無愧。再加上這些店老板往往都熱情好客,每有客人進店都是噓寒問暖,使人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
雖然從規模上來說,與城區那些標榜“國際”的酒店相比,這些小店小到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但它卻給那些行業“大佬”們好好上了一課:提高飯菜質量,提升管理水平,使客人得到滿意的服務,這些最簡單的東西才是酒店乃至整個服務業安身立命的根本。正所謂“物美價廉客自來”,這比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名字更能抓住消費者的心。